首页

冷柔女王免费踩踏之家

时间:2025-05-29 15:57:21 作者: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:探什么?怎么去?有何难? 浏览量:51273

 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: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:探什么?怎么去?有何难?

  记者 马帅莎

  5月29日,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。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,也是继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之后,中国再次实施行星际探测任务。

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。白国龙 摄

  天问二号任务将完成哪些目标?探测器如何飞往小行星?与探月、探火相比,此次任务有何新难点?工程有关专家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作出解读。

  探什么?

  根据规划,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,完成多项任务,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、取样并返回地球,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。

  工程目标方面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春亮表示,希望实现小行星采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,并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。

  科学目标方面,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表示,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,将对目标天体的地貌、物质组分、内部结构、可能存在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。

  “在取得小行星样品后,我们还将对样品物理特性、化学与矿物成分、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开展研究测定。”韩思远说,我们希望通过天问二号任务实施,能够在这两类小天体的认知、起源、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。

  怎么去?

  据了解,天问二号任务整个飞行过程复杂且精细,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,设计任务周期长达10年左右。

  其中,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共分9个阶段。完成发射后,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。随后探测器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、交会段、近距探测段,并在近距探测段“边飞边探、逐步逼近”,对小行星开展悬停、主动绕飞等探测,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。

  完成采样任务后,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、返回转移段,并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,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,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,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。此后,主探测器继续飞行,前往主带彗星311P,开展后续探测任务。

  有何难?

  此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天问一号任务,实现了火星“绕、着、巡”探测,但天问二号任务主要针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开展探测活动,探测目标不同,也带来新的技术难题。

  一方面,科学家目前对于小行星2016HO3的自转速度、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尚存一定不确定性,这为天问二号任务带来艰巨又复杂的挑战。韩思远表示,对此,工程将采用“边飞边探边决策”的策略,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不确定等难题。

  另一方面,不同于月球采样和火星着陆,小行星附着与采样是在弱引力条件下进行。韩思远指出,根据目前的观测数据判断,小行星2016HO3的平均直径约41米,几乎处于零重力环境,加之小行星处于高速自转状态,探测器需在这种复杂条件下,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,任务难度巨大。

  此外,天问二号任务距离跨度大也为其增添挑战。完成小行星采样任务后,天问二号主探测器还将与返回舱分离,花数年时间飞往主带彗星311P。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,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约1.5亿至5亿公里。韩思远称,距离地球远、多目标探测、任务周期长,对轨道设计、能源管理、智能控制以及探测器工作状态的长寿命、高可靠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。

 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,国家航天局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,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,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。任务实施周期长,风险难度大,工程全线攻坚克难,协同攻关,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。期待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,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,揭开更多宇宙奥秘,增进人类认知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郑钦文首夺WTA年终总决赛亚军

刘欢喜:一方面要改进对科研人员的评价,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也应重视客观评价。下一步,应建立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评价制度,根据不同领域、不同类型科技成果的特点,制定差异化评估指标,更加客观、真实地反映高校成果转化状况。

韩政府发布航天产业集群计划

此次论坛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指导,中国医院协会、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,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协办,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承办。大会下设三个平行分论坛,分别聚焦“医院发展战略与多院区管理”“科技与医学人文交融并促”“医疗质量安全与医院运营管理”等内容进行研讨。

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

建设网络强国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、以信息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。如今,互联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,信息化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助推器:“直播带货”“智慧医疗”“一网通办”“绿波交通”“6G研发”……十年来,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,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,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,在迈向网络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。(人民网记者任妍、王天乐、栗翘楚)

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就美对台军售答记者问

王毅表示,中韩都是东方文明的承继者,两国之间不存在重大现实利害冲突,和而不同是我们共同秉持的精神、合作共赢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。中方对韩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,希韩方同中方相向而行,坚守建交初心,坚持睦邻友好,夯实政治互信,推动中韩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。中方愿研究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的措施,欢迎韩国各界人士多来中国走走看看。

传承红色文化 福建村民斥资建纪念馆

在美国,资金正在流入开发核聚变技术的初创企业。美国核聚变工业协会预测,截至2022年,从事核聚变技术开发业务的超过30家企业的融资总额至少达到48亿美元。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各公司的融资总额达到28亿美元。核聚变能源一直被视为有望在2050年前后实现商用化的“理想技术”,希望通过技术革新早日实现商用化的投资急剧增加。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于2021年成功获得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18亿美元融资。该公司的目标是在2030年代建成核聚变发电机组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